在蔚蓝天空下谋生的我们,每天匆忙坐公交赶地铁上下班,是否总是感觉站不稳脚步?在浩瀚的河流中游玩,划着小船荡漾,是否总是感觉身体摇摇晃晃?在过年过节回家的途中,在汽车火车上,是否总是感觉要摔倒?其实,这源于我们自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认识到“核心”的重要性,下面让我们走进“核心”的世界。一.了解核心与人体重心人体核心位于S2下缘,S3上缘前方7cm骨盆入口处。男性身高56%,女性身高55%。站立时4cm偏移。身体的重心在S3上部。双下肢的重心在膝上方。躯干、头和上肢的中心在T11前方。二.核心肌肉有哪些呢?核心肌肉分类核心大肌群:位于机体的表层,主要参与躯干的大幅度运动.核心小肌群和微细运动:附着在躯干的骨骼周围(深层),主要参与躯干部位的固定.Hodges等人运用光电运动分析系统、肌电图和腹内压测试装置对人体站立时的上肢快速屈、伸和外展的运动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深层核心肌(腹内肌和腹横肌)与肢体运动方向无关,而浅层核心肌(腹外肌、腹直肌和竖脊肌)与准备性的动作以及质心运动方向一致。三.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的关系是不同的?等同的?还是从属的?都不对。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势,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1.核心稳定分类①被动稳固(passivestiffness):通过骨和韧带结构实现,②主动稳固(activestiffness);通过肌肉的收缩实现。2.核心稳定性的作用产生力量、传递力量、控制力量。3.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分级①稳定:强调核心区负重低,躯干正直;躯干脊柱不发生运动;保持等长收缩。②速度:核心区负荷高,躯干发生运动;离心等长收缩。③力量:动作速度、力量高,躯干发生运动,产生向心力量、离心减速。4.核心训练难度分级第一级:稳定状态下的姿势保持;第二级:静态支撑和在稳定环境下的缓慢运动;第三级:不稳定环境下的静态支撑和稳定环境下的动态运动;第四级:不稳定环境下的动态运动;第五级:不稳定环境下动态抗阻运动。5.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和手段①外部环境:分为稳定和非稳定两种条件运动负荷:分为徒手和负重两种类型②用力方式:分为静力性、动力性和静力一动力交替变换等3种方式③运动方向:不仅进行一维的运动,而且重视两维和三维的运动动作质量:1.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练习;2.运用已掌握的动作来加强新的动作模式的学习;3.有耐心,因为核心稳定训练见效比力量训练慢(1堂训练课~2周);4.如果出现增长的高原现象,增加其他动作模式或改变训练的肢体来转移训练重点。动作速度:1.从缓慢的、可控的一维平面动作开始;2.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前提下逐渐增加运动的维度和速度;3.变换动作节奏进行相似动作的转换;4.增加和改变速度进行对侧肢体的练习;5.增加和改变速度进行多平面的练习动作持续和间歇。时间:1.根据动作难易,每个练习动作进行30~60s;2.练习时间与间歇时间之比为1:2。动作反馈:1.使患儿能通过视觉反馈纠正动作;2.练习开始阶段,尽可能多地给予患儿反馈(视觉的、言语的和触觉的);3.动作熟练(稳定)后,尽可能减少外部反馈,增加内部反馈(前庭的和本体的)(目光从肢体上转移开或闭眼)。6.非稳定条件下的力量训练作用①可以募集更多的肌肉参与运动:特别是那些位于深层的小肌群可以被充分动员起来以维持机体的平衡②可以反射性增大肌纤维收缩的力量:在同等负荷重量的情况下非稳定条件下的肌电活动明显增大;③可以提高多块肌肉协同工作的能力:不同关节和部位的肌肉(如上肢与下肢)、不同大小和位置的肌肉(如位于表层的大肌群和位于深层的小肌群)和不同功能的肌肉(如主动肌、辅助肌和拮抗肌),都会因为不稳定条件的出现而改变其原来在稳定条件下己形成的工作关系。四.非稳定训练环境的营造①在稳定条件下通过改变练习的阻力矩、支撑面或通过限制神经反射调节通路增加不稳定因素:如单侧负重、单腿的支撑和阻断视觉反馈通路等。②将支撑面改变成非稳定支撑:如平衡板和瑞士球等。五.核心力量与传统力量有何区别呢?核心力量注重衔接和传递、能力与协调、柔韧能力。传统力量注重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六.核心力量训练4大要点①先内后外②先小后大③先稳定后运动④注意质量(更加强调小肌群的发展以及大、小肌群之间的协作,更加重视力量与协调之间的联系。)七.核心稳定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S-E-T悬吊训练仰卧直腿屈髋核心稳定训练立位屈髋Bobath球上训练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脑发育阶段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随着新生儿抢救技术的进步,危重新生儿抢救存活率大幅度提高。近年来脑瘫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脑瘫的治疗已有百余年历史治疗方法很多。但最主要治疗方法依然是Bobath为代表的神经发育治疗法。近几年核心稳定性的训练方法在竞技体育领域广泛应用,有效提高运动员竞赛成绩。近两年来我们尝试把该理念应用到脑瘫运动训练。在人体,核心部位是指膈肌以下至骨盆底肌之间的区域包括脊柱、髋部。由躯干、骨盆相关肌肉维持,称之为核心肌群。在竞技体育运动中,所有的运动都是通过四肢末端将力量施加于外部物体,使器械和人体产生运动。因此长期以来在竞技运动训练领域,人们一直将力量训练的重点放在四肢上,忽视躯干核心部位肌肉力量训练。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欧美学者开始认识到躯干肌肉的重要作用。他们从力学、神经生理学和康复等不同角度对躯干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核心稳定性”(corestability)的问题。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提高,人体在非稳态下的控制能力,增强平衡能力和增强运动功能,提高运动成绩,预防运动损伤。脑性瘫痪患儿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在四肢表现最直接和充分。因此,以往康复训练多注重肢体异常姿势的纠正,强调功能训练,而常忽视了脑瘫儿童的核心肌群的控制训练,也就是忽视了遵循运动发育规则循序渐进的基础训练。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大多数脑瘫患儿躯干及骨盆控制能力减弱,直接制约了患儿运动及平衡协调能力。譬如临床发现很多脑瘫患儿虽然已会行走,但步行能力差,异常姿势明显,评估发现其骨盆控制基础能力很差,甚至不会爬行或直跪、跪走。倘若按目前的康复训练方法,会继续进行行走训练。但患儿骨盆控制能力基础差,步行能力很难有大的提高,而且会出现代偿步行,加剧异常姿势。而按照核心稳定训练的理念,首先应该加强骨盆稳定的控制,强化骨盆肌群肌力的训练,再进行步行训练。遵循爬行-直跪-跪走-半跪-交替半跪-半跪站立起的发育顺序训练,直到患儿可以稳定半跪站立起。骨盆稳定控制完成后再进行步行训练。我们发现此训练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儿步态异常,更有效提高步行能力。故以加强躯干、骨盆核心肌群肌力训练作为基础训练,当基础打好了,功能性训练目标就比较容易完成。
北京有没有好的白癜风医院河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zbxt.com/ntyy/1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