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教育经验、方法、学习资料等,每天与您相约!
作者:苔米来源:初中生家长(ID:czsjz)这几天,网上讨论度最高的事件“某女明星弃养代孕孩子”。官媒对此痛批!网友感叹其可怕,深感愤怒!弃养孩子的确可怕且可恨,但生活中,可怕的不仅仅是对孩子的弃养,可怕的也往往是父母对孩子的掌控。知乎上看到一则问答:父母如何轻易废掉自己孩子的一生?有个高赞回答让为人父母的我深思:情感上的忽视,行为上的控制,冷言冷语的指责,把自己的不快乐怪罪到孩子身上。大多数父母通常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经常将那句老话挂嘴上“无论何时,你都是我的孩子。”但现实是,被父母如此对待的孩子,有的用余生来治愈父母带来的伤害,有的直至成年仍过得小心翼翼,有的最后通过终结生命结束伤害。为人父母要明白:你可以决定的只有孩子的出生,但他的人生不可以。毕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世间所有皆有因果打开手机,总会刷到那些让人痛心的新闻,某小学生,留下字条遗书跳楼字条里称自己“活得太累了”、“现在只希望能够睡一会”;某初中生,因被母亲当着同学面扇耳光,后趁人不备跳楼身亡。青少年自杀人数不断上升,而因为家庭因素的越来越多。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没有想自杀的孩子,只有让孩子想自杀的教育。”从心理学上说,这是活着动机的下降。简单而言,当孩子参加了一次比赛,但没有获奖,后来他还是非常认真的练习,说明他的动机没有下降。如果他放弃学习,说明动机则下降。那么孩子活着动机是如何失去的呢?每个人都有需求,而且是多样化的。如果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比如生长需求,情感需求等得不到回应和满足,动机则会下降。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成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不开心,孩子也是如此。那些自杀的孩子,不是因为他的内心不强大,只是他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活着的动机下降,悲剧就发生了。前段时间,网上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里,孩子在地上打滚哭闹,而他的父母则在一旁观看。大多数的网友对该父母的做法都表示赞同,有人点评说自己平时就是这样对待自家孩子的哭闹,还有网友说“那些说心疼的应该是爷爷奶奶。”想到前几天接女儿的时候,在门口遇到女儿同学的妈妈,两人一起聊天时,她说她家孩子回家后说很羡慕女儿有个我这样的妈妈,问我是怎么做的。我问她,孩子回家是怎么说的,她回答孩子讲你很少因为女儿犯错指责女儿,甚至在女儿犯错的时候,还会抱抱她。听完,我说,其实我也会批评女儿,有时候还会打她,只是这些都是她无理取闹时。在我们家,我和老公习惯先考虑孩子的情感需求。当她不小心打翻杯子,第一时间不是批评她为什么不小心,而是同她一起收拾,告诉下次怎么做才不会把杯子打翻。但只要她无理取闹,我们也绝不会放弃原则,一味顺从她。对于视频里父母的做法,我认为对于哭闹中的孩子,弄清楚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忽视孩子情感的需求,绝不是万能的处理方法。生活中,大多数父母愿意跟孩子说“一定”,太少人会跟孩子说“没关系”。正如《樊登读书》所言;人这一辈子因为翘尾巴所犯的错其实不多,大量的错是因为不敢做而犯的,一个有自信的人是没错的。犯错,不会导致人生的结束;漠视,才会把人推入深渊。让孩子远离焦虑家长圈流行一种现象:父母忙着拼孩子。因为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梦想,父母让孩子替自己圆梦;因为自己的人生做了错误的选择,父母要代孩子“正确”选择。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用最悲痛的方式向父母抗争。对于青少年自杀频繁的现象,很多人归咎于孩子承压能力太差了,一点挫折都受不了,需要加强抗挫折教育。事实真是如此吗?你理解过,明明很努力,但依旧得不到父母认可的心酸吗?你体会过,难过时,只想要一个抱抱,却被父母以爱的名义推开的无奈吗?你有过,每次说出自己的想法,却被一一否定后的抑郁吗?现在的父母压力大,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家庭,于是我们将这种压力转给孩子,天天在孩子耳边念叨“我这么辛苦赚钱,就是为了将来不用像我这样辛苦!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孩子接受外界给自己焦虑的暗示,父母每天念叨的话,不仅不会给他动力,反会成为压力,让孩子越来越焦虑,时间长了,影响心理健康。狄更斯说过:“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健康的心态不能让孩子变聪明,但它能影响聪明的发挥。电视剧《了不起的儿科医生》有几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孩子肚子疼,医院检查,当医生检查时,她在旁边说“孩子下午还有课呢?”医院,妈妈没有时间陪他,他一个人懂事的住院。他喜欢画画,但从来不敢在母亲面前画,母亲不喜欢,画好的画就偷偷藏在枕头下。医院看望他,发现了藏起来的画,拿起一边撕,一边骂“你就和你那个没出息的爸爸一样!”男孩不快乐,因为妈妈不停否定自己,甚至言语伤害他,但他还是爱着妈妈。从心理学上讲,当一个人被所处环境中的人频繁地低估时,会产生“自卑情结”,人会越来越焦虑。做父母应该要明白:负担过重,必然导致焦虑。负担过重,必然导致后续学习时的“学业枯竭”。家是港湾,但有时也会伤人。所以任何身体或心理的疾病,如果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往往都是最难治愈和最严重的。养育孩子请这样做1、育人先育己人生中最好的老师是父母,当你想改变孩子时,请先改变自己。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提到辅导作业,无数家长吐槽“不写作业母慈子孝,写作业鸡飞狗跳。”有家长更因医院,还有家长因为辅导作业差点让邻居家发生火灾。但我们辅导作业的时候,一面要求孩子专心,一面却不停滑动手中的手机,刷着某音,聊着某信等。如果你做不到的,那么为何要求孩子呢?教育孩子,请先改变自己。2、把孩子当做独立个体,因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纪伯伦曾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台湾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由几个故事共同组成,其中被网友高分点评的是《茉莉的最后一天》。茉莉是令妈妈欣慰的女儿,她聪明,成绩好,凡是妈妈的要求她都照做,好像她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一天晚上,茉莉走到阳台边,几秒时间,跳下高楼。妈妈无法接受优秀的女儿为何会突然离去,于是她通过一种科学技术,回到了女儿离开的那天,企图查明女儿死亡的真相。当妈妈一步一步接近真相,她的痛苦与日剧曾,因为“杀死”女儿的正是她自以为是的爱。妈妈早年是个学霸精英,因为结婚回归家庭,但她对自己的人生满怀遗憾,所以她希望聪明的大女儿弥补自己的遗憾,费尽心思培养女儿,最后却亲手造成女儿的悲剧。但丁曾说:“能够使我飘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能够让孩子自信的是适当的自由。孩子是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在他们成长路上,培养他的自信,能使他面对人生风雨。而父母的控制欲,则会将他们拉向深渊。3、接受你孩子的平庸。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优秀杰出的伟人毕竟是少数。曾经一个脑瘫孩子舟舟,因为杰出的音乐指挥能力,红极一时。多年过去,人们已经忘记这个孩子,但舟舟父母的教育不应该被忘记。一次偶然,舟舟随便拿起音乐指挥棒,即兴表演音乐指挥。后来大家都说他是指挥天才,而身为小提琴手的爸爸,明白儿子只是表演指挥,实际他没有任何相关乐理知识。舟舟每次表演完,父亲总是给在场的人表示感谢,谢谢他们配合儿子的演出。现在的舟舟早已是个普通人,但父母从来就把他当普通孩子对待,没有为他的普通失落,无论曾经有多少荣誉。接受孩子的平庸,或许他会带来意外收获,走到比你所期待的更远地方。写在最后:俞敏洪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有一种生活方式,是像树一样成长,即使年轻的时候什么都不是,但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踩到泥土中间,依然能吸收泥土的养分,顺利成长起来。”养育孩子就像种植一棵树,不能急,需要慢慢培育,一次犯错后的抱抱,一次人生选择的自由,还有你对他的信任,能够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养分。他会从小树长成大树,会从弱小变得强大,会带给你意外的树荫。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并转发给更多人看。版权说明:作者:苔米。本文原创首发:初中生家长(ID:czsjz)。“初中生家长”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zbxt.com/ntjj/12544.html
作者l夏晴风来源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V妈说:有句话说,所[详细]
脑瘫治疗是现阶段医学上的一大难题,小儿脑瘫的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非常[详细]
作者l夏晴风来源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V妈说:有句话说,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