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脑性瘫痪疾病 >> 脑瘫简介 >> 正文

每日一练I真题练习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20 12:31:54
儿童会得白癜风吗 http://m.39.net/pf/a_6687575.html
45、Horner征表现不正确的是

A、瞳孔缩小

B、眼睑膜充血及面部无汗

C、眼裂狭小

D、眼球内陷

E、瞳孔对光反应消失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E

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又称Horner综合征,其特点为病侧眼球轻微下陷、瞳孔缩小,但对光反应正常、上睑下垂、同侧面部少汗等。

46、压颈试验旨在检查

A、小脑病变

B、大脑病变

C、脊髓疾病有无椎管阻塞

D、周围神经疾病

E、脑干疾病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压颈试验:压迫颈静脉后,脑脊液压力立即上升,于10~20s内达到1.5~2.9kPa。压迫解除后,立即降至初压水平。指数=〔终压×放出脑脊液量(ml)/初压〕=5~7。压颈试验是为了检查脊髓疾病有无椎管阻塞的。

1、某患者双上肢痛温觉障碍,触觉和深感觉正常,病损部位在

A、双侧颈5~胸8后根

B、双侧颈5胸8前根

C、双侧臂丛

D、颈5~胸2脊髓前联合

E、双侧颈膨大后索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颈5~胸2脊髓前联合是支配上肢痛温觉的,上肢痛温觉障碍,触觉和深感觉正常时表明颈5~胸2脊髓前联合损伤。

2、某患者自觉左侧肢体似有蚂蚁爬行,此种感觉障碍为

A、感觉过敏

B、感觉倒错

C、感觉过度

D、感觉异常

E、感觉减退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感觉异常,比如说,明明没有虫子在身上,但是自我感觉有;感觉过敏是指有小虫在身上,但是病人却觉得有好多小虫在身上。

3、患者46岁,脐右侧阵发性疼痛6个月,左下肢麻木,右下肢无力4个月,检查左腹股沟以下痛觉减退,触觉存在,右下肢音叉振动觉消失,右下肢肌力4级,右膝踝反射亢进,右侧巴氏征(+),病变位于

A、右侧T10节段

B、左侧T10节段

C、右侧T12节段

D、左侧T12节段

E、右侧L1节段

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上胸段主要支配肋间肌,腹直肌则由胸5以下脊神经支配。感觉支配区如下:胸2、3在上胸部,双乳头连线为胸4,胸7横贯剑突,胸10达脐部,胸12位于双侧腹股沟。这个患者左腹股沟以下痛觉减退,所以对侧胸12可能性大,本题目选择C项最为妥当。

4、患者右下肢无力3个月,伴左下半身麻木。查左乳头水平以下痛温觉减退,右膝腱反射亢进,右巴氏征(+),右髂前上棘以下音叉振动觉减退,右足趾位置觉减退病变为

A、胸髓3水平横贯损害

B、右侧胸髓3水平半侧损害

C、左侧胸髓3水平半侧损害

D、右侧胸髓3水平后索损害

E、左侧胸髓3水平后索损害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B

这个题目应该是选择B项,不是选择D项,脊髓半侧损害时产生病变侧肢体的中枢性瘫痪(题干中的右膝腱反射亢进,右巴氏征(+))及深感觉障碍(题干中的右髂前上棘以下音叉振动觉减退-即震动觉)以及对侧肢体的痛温觉障碍(题干中的左乳头水平以下痛温觉减退)。

5、用细棉丝轻触患者左眼角膜双眼均不眨眼,轻触右眼角膜的两眼均眨眼是因为

A、右三叉神经损害

B、左三叉神经损害

C、右面神经麻痹

D、左面神经麻痹

E、左动眼神经麻痹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B

医师用细棉签毛由角膜外缘轻触病人的角膜。正常时,被检者眼睑迅速闭合,称为直接角膜反射。其反射弧在于桥脑,输入纤维为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之分支鼻睫神经,传出神经为面神经颧支。用细棉丝轻触患者左眼角膜双眼均不眨眼(提示左眼传入功能受陨),轻触右眼角膜的两眼均眨眼(提示左眼的传出功能正常)

6、患者复视,查体右眼向外侧视受限,双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病变部位在

A、右动眼神经

B、右滑车神经

C、左滑车神经

D、右外展神经

E、右三叉神经眼支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外展神经脑神经之一。属运动神经,纤维起自脑桥外展神经核,在桥延沟中线两旁出脑,向前行经眶上裂入眼眶,支配眼的外直肌。此神经受损时,患眼不能向外转动,出现内斜视。

7、患者进食困难,查体:右侧咀嚼肌力弱,张口时下颌偏向右侧,病损部位在

A、三叉神经脊束核

B、三叉神经感觉主核

C、三叉神经运动核

D、三叉神经中脑核

E、右面神经核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三叉神经运动纤维起自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纤维在脑桥的外侧出脑,经卵圆孔出颅,走行于下颌神经内,支配颞肌、咬肌、翼状肌和鼓膜张肌等。主要司咀嚼运动和张口运动。翼状肌的功能是将下颌推向前、向下。故一侧神经麻痹,张口时下颌向患者偏斜。

8、某患者左侧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光反射均消失,病变部位为

A、左侧视神经

B、右侧视神经

C、左侧动眼神经

D、右侧动眼神经

E、左侧三叉神经眼支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动眼神经损害后,患侧的直接反射消失。同时健侧进行直接反射检查所产生的反射到达患侧的动眼神经时,不能引起间接反射出现。又因为动眼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故动眼神经损害后会出现瞳孔散大。

9、患者为右利手,意识清,能理解他人讲话内容,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图,病变在

A、左侧额上同后部

B、左侧额中回后部

C、左侧额下回后部

D、左侧角回

E、左侧顶上小叶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运动性失语症也称表达性失语症、口语性失语症、皮质运动性失语等。为Broca氏区,即第三额回后部的言语运动中枢受损时引起,症状特点为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构音器官的活动并无障碍,有的虽能发音但不能构成语言。

10、患者伸舌偏右,右侧舌肌萎缩伴肌束颤动,左上下肢中枢性偏瘫,病变位于

A、右侧延髓

B、左侧延髓

C、双侧延髓

D、右侧内囊及右侧延髓

E、右则内囊及左侧延髓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A

舌下神经支配同侧舌肌。由舌下神经核发出,自延髓的前外侧沟出脑,经舌下神经管出颅,下行于颈内动、静脉之间,弓形向前达舌骨舌肌的浅面,在舌神经和下颌下腺管的下方穿颏舌肌入舌。因各种原因,导致舌下神经损伤,舌下神经不支配舌肌,舌肌长时间不运动,就可逐渐萎缩。

11、男性32岁,双下肢无力3个月,查体双上肢正常,双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高,跟膝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其病变部位可能是

A、胸髓

B、腰膨大

C、颈膨大

D、高颈髓

E、脊髓前角细胞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A

胸髓损害表现为:双上肢正常,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出汗异常,大小便障碍,伴相应胸腹部根痛或束带感。患者症状符合胸髓损害的表现,故答案选择A。

12、男,70岁,因观看足球比赛突然晕倒而入院治疗,查体发现左侧上、下肢瘫痪,腱反射亢进,左侧眼裂以下面瘫,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左半身深、浅感觉消失。双眼左侧半视野缺失,瞳孔对光反射存在。考虑病变的部位在

A、左侧中央前、后回

B、右侧中央前回

C、左侧内囊

D、右侧内囊

E、右侧中央后回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查体发现左侧上、下肢瘫痪,腱反射亢进,左侧眼裂以下面瘫,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左半身深、浅感觉消失。双眼左侧半视野缺失,瞳孔对光反射存在。考虑病变的部位在右侧内囊。

13、患者左眼睑下垂,眼球外斜视,右侧中枢性偏瘫,病变位于

A、左侧脑桥

B、右侧脑桥

C、左侧中脑

D、右侧中脑

E、左侧脑桥及中脑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交叉瘫属脑干特有,病变侧一般在皮质脑干束一侧。眼睑属中脑动眼神经管,左侧眼睑下垂病变应在左侧中脑。

14、患者意识清醒,右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眼球外斜视,露齿时口角右偏。伸舌左偏,左侧中枢性偏瘫病变位于

A、右侧脑桥

B、右侧中脑

C、右脑桥及中脑

D、右侧处延髓,脑桥及中脑

E、右侧内囊病变发展形成天幕疝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B

此题的表现为大脑脚综合征,中脑损害时病变位于一侧中脑大脑脚脚底,侵犯了动眼神经,表现为①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②病灶对侧偏瘫(包括中枢性面瘫和舌肌瘫痪)

15、患者突然出现两眼向右侧共同偏视,右侧中枢性上下肢瘫,病变部位是

A、左侧额叶病变

B、右侧额叶病变

C、左侧内囊

D、左侧桥脑

E、右侧桥脑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本例是外展神经麻痹的表现。外展神经起自位于桥脑下部水平的展神经核,分布于外直肌。故选D。

1、女性,60岁,晨起家人发现其不能讲话,但是能听懂他人的讲话内容,能随命令做相应的动作

1、其病变部位为

A、主侧半球额下回的后部

B、主侧半球额中回的后部

C、主侧半球颞上回后部

D、主侧半球顶叶角回

E、主侧半球顶叶缘上回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A

运动性语言区又称为Broca区,位于优势半球的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该区病变出现表达性失语(也称为运动性失语),轻者表现为“电报式”失语。

2、该病人的语言障碍是

A、混合性失语

B、运动性失语

C、命名性失语

D、感觉性失语

E、癔病性失语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B

运动性失语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特点,听理解相对较好,呈非流利型口语。表现语量少(每分钟讲话字数小于50个)、讲话费力、发音和语调障碍和找词困难等,因语量少仅限于实质词且缺乏语法结构而呈电报式语言;口语理解相对好。

1、A.Brudzinski征B.Babinski征C.Romberg征D.Kernig征E.Weber综合征

1、小脑病损时可能出现的体征是

ABCDE

2、深睡眠时可能出现的体征是

ABCDE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Romberg征又称闭目难立征,阳性见于脊髓后索病变和小脑病变。

B

Babinski征为经典的病理反射,提示锥体束损害,但也见于深睡眠的正常人或2岁以前的婴幼儿。

2、A.动眼神经损害B.外展神经损害C.三叉神经损害D.面神经损害E.舌下神经损害

1、睁眼困难

ABCDE

2、闭眼困难

ABCDE

3、下颌偏斜

ABCDE

4、眼球内斜视

ABCDE

5、皱额不能

ABCDE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A

睁眼困难是由于动眼神经痉挛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

D

面神经损害: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或表浅,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等表现。

C

三叉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咀嚼肌瘫痪,受累的肌肉可萎缩。咀嚼肌力弱,患者常述咬食无力,咀嚼困难,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有时伴有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障碍及同侧角膜反射的减弱与消失。

B

外展神经麻痹表现为眼内斜视,不能外展,并有复视等表现。

D

面神经损害: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或表浅,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等表现。

3、A.运动性失语B.失读C.命名性失语D.病觉缺失E.体象障碍

1、优势半球额叶

ABCDE

2、优势半球顶叶

ABCDE

3、优势半球颞叶

ABCDE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A

运动性失语(Broca失语)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特点,听理解相对较好,伴有复述、命名、书写障碍。病变主要累及优势半球Broca区(额下回后部)。无构音肌瘫痪,但言语表达能力丧失或仅能说出个别单字,复述和书写也同样困难。神经系统检查大多有不同程度右侧肢体偏瘫。可出现左手的意向运动性失用。感觉障碍少见,如存在且重则提示深部结构受损。病灶部位大多在优势半球额叶Broca区—额下回后部额盖,Brodmann4区。

B

左顶叶病变可引起言语障碍,但单纯顶叶病变引起失语者相对少见,其言语障碍的严重程度较颞叶病变引起者为轻,更容易引起失读症、失写症。优势半球角回病变可引起全面性失读、严重的失写,但不伴有流畅性、感觉性失读,抄写也可以正常。有人将其称为顶叶失读症或中央性失读症。非优势(右侧)半球顶叶病变可引起空间性失写。

C

颞上回后部损害可出现感觉性失语,患者能听到讲话的声音但不能理解其意义,自己的言语也不能听懂。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与顶叶缘上回的移形区损害时,可出现命名性失语。

4、A.大脑皮层B.内囊C.脑干D.胸髓E.腰膨大

1、偏瘫

ABCDE

2、交叉瘫

ABCDE

3、单瘫

ABCDE

4、双下肢痉挛性瘫

ABCDE

5、双下肢弛缓性瘫

ABCDE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B

偏瘫:是指患者半侧随意运动障碍。支配随意运动的神经纤维叫椎体束,该束是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中央前回的大椎体细胞发出的纤维,下行经过内囊到延髓下端交叉,到对例相应的脊髓前角细胞,再从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骨骼肌,例如内囊出血时所导致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叫三偏综合征。

C

交叉瘫是脑干病变特征性表现,病变累及该平面脑神经运动核及尚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引起病灶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以及对侧肢体和病变水平以下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瘫。

A

单瘫:四肢中的一肢出现瘫痪叫作单瘫。单瘫可由周围神经病变及中枢神经病变引起。病变可位于脊髓前角、前根、神经丛和周围神经。

D

双下肢弛缓性瘫:腰膨大(腰髓1-骶髓2):双下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肢及会阴部全部感觉丧失,大小便障碍,伴有下腰或(和)下肢的神经根性痛。腰骶髓病变则为腰骶髓病变则为双下肢弛缓性瘫。

E

双下肢弛缓性瘫:腰膨大(腰髓1-骶髓2):双下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肢及会阴部全部感觉丧失,大小便障碍,伴有下腰或(和)下肢的神经根性痛。腰骶髓病变则为双下肢弛缓性瘫。

5、A.Kernig征阳性B.分离性感觉障碍C.Babinski征阳性D.共济失调E.屈颈试验阳性

1、1岁以下正常婴儿可能出现的体征是

ABCDE

2、颈1~4神经根刺激可能出现的体征是

ABCDE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新生儿和婴儿肌腱反射较弱,提睾反射、腹壁反射也不易引出,至1岁时才稳定。出生后3~4个月前的婴儿肌张力较高,Kernig征(凯尔尼格征)可呈阳性,2岁以下小儿Babinski征(巴宾斯基征)阳性亦可为生理现象。

E

屈颈试验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一手压在患者胸骨柄处,另一手托起患者枕部,徐徐将头向上抬高使胫部屈曲。若出现胫、肩或腰腿痛增重即为阳性。屈颈试验阳性可能是椎管内病变,用于颈椎病的检查。

6、A.静止性震颤B.舞蹈病C.躯干性共济失调D.左侧肢体共济失调E.闭目难立征阳性

1、新纹状体

ABCDE

2、小脑蚓部

ABCDE

3、左小脑半球

ABCDE

4、苍白球黑质

ABCDE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B

舞蹈病发病机理:大脑新纹状体(尾状核、壳核)的主要功能是抑制肌肉的紧张性,并且协调身体的各肌群之间的运动,因此当尾状核缺血等损害时,锥体外系皮质-尾状核-苍白球-丘脑-皮质环路发生障碍,常出现一些不能控制的自发性运动。

C

小脑损伤后常导致姿势和步态异常:表现为站立不稳、步基增宽、步态蹒跚、左右摇晃不定,出现躯干性共济失调,多见于小脑蚓部损伤。其中上绷部受损易向前倾倒,下叫部受损易向后倾倒,小脑半球损伤易向患侧倾倒。

D

四肢协调性共济失调(运动性小脑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肢体完成各项动作的平衡障碍,如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准、辨距不良、轮替运动差、误指试验偏向病侧,眼球震颤较多见(粗大),步态不稳等。一般上肢比下肢的共济失调严重。定位诊断主要在小脑半球(新小脑)受损害。

A

帕金森病典型的震颤为静止性震颤,即病人在安静状态或全身肌肉放松时出现,甚至表现更明显。震颤频率为4~6Hz,震颤常最先出现于一侧上肢远端,典型的表现是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震颤,随着病情的发展,震颤渐波及整个肢体,甚至影响到躯干,并从一侧上肢扩展至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下颌、口唇,舌头及头部一般最后受累。上、下肢均受累时;上肢震颤幅度大于下肢。只有极少数病人震颤仅出现于下肢。

该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

7、A.跨阈步态B.醉汉步态C.慌张步态D.剪刀样步态E.划圈样步态

1、痉挛性偏瘫

ABCDE

2、痉挛性截瘫

ABCDE

3、小脑病变

ABCDE

4、震颤麻痹

ABCDE

5、腓神经麻痹

ABCDE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E

D

B

C

A

偏瘫步态:行步时病侧上肢屈曲,摆动消失,大腿与小腿均已伸直,脚向外甩呈划圆弧状,所以又称画圈步态多见于脑中风后遗症。慌张步态;身体前倾,起步慢,后渐快,越走越快难以收步,其状慌慌张张,多见于帕金森氏症。醉汉步态:太脚缓慢,落地剪刀步态:双腿僵硬,两脚向内交叉、膝部靠近似剪刀样,行走步态小而慢,常足尖踏地而行,像跳芭蕾舞一样,一般多见于双侧大脑或脊髓的病变,如脑性瘫痪或家族性痉挛性瘫痪。鸭行步态:走路时挺腰凸肚,臀部左右摇摆如鸭行步状态,是进行肌营养不良的表现,也可见于佝偻病、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症。跨越步态:当行走时,髋关节、膝关节提的过高以避免足指碰地面,见于腓总神经麻痹、坐骨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病人。

↓↓

实践技能年06月10—06月23

笔试一试年08月20—08月21

笔试二试年11月13—11月14

21年医师课程已开课,昭昭团队老师,带您系统复习,高效备考。想要用最少的时间快速提分、通关?那就加入我们吧!助你高效、省时、省力通关

35

年医考倒计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zbxt.com/ntjj/12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脑性瘫痪疾病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